文|小鱼
编辑|知文
(资料图片)
01
害羞是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风险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尽管目前已有研究探索了影响害羞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的可能因素,但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个体水平的变量,较少考虑班级环境的作用。
班级是儿童发展的微观系统,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考察了班级地位等级性,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对害羞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关系的影响,旨在揭示 可能影响害羞儿童适应的环境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
(1) 害羞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抑郁、内化应对和同伴侵害,负向预测儿童的寻求社会支持和社会偏好。
(2) 班级地位等级性 对害羞与内化应对、同伴侵害、社会偏好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在地位等级性较高的班级,害羞对内化应对和同伴侵害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对社会偏好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
(3) 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 对害羞与抑郁、寻求社会支持、同伴侵害、社会偏好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在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较低的班级,害羞对抑郁和同伴侵害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对寻求社会支持和社会偏好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
班级环境,尤其是班级地位等级性和班级攻击规范凸显性,对害羞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害羞是指个体在他人存在时表现出来的紧张、尴尬和局促不安等内心感觉,并伴有回避和抑制性的社交行为。
国外学者Lazarus在针对小学儿童的研究中发现,38%的儿童认为自己是害羞的,46%的儿童认为害羞给自己带来了个人困扰。
02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害羞会给儿童青少年的适应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包括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学校适应等方面。
其中关于害羞儿童的心理适应,以往许多研究发现,害羞和抑郁、焦虑、孤独感等内化问题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于害羞儿童的社会适应,害羞儿童可能有着较弱的社交能力,较差的同伴关系,以及在面对困难时采取更消极的应对策略等特点。
考虑到学校里害羞儿童的实际比例可能并不低, 以及害羞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研究人员认为二者关系可能的保护性/ 风险因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个体水平变量对害羞和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关系的调节,包括儿童的依恋类型、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师生关系等,而对于儿童青少年所在的群体以及环境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Bronfenbrenner所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生活在一系列嵌套的系统中,各层系统和个体自身相互作用,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班级正是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重要微观系统,是他们平时在学校里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培养自身行为,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场所。 因此,班级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级整体氛围以及其中的各个子维度,都会对儿童的 社交能力、外化行为、情绪适应、学业成绩、学校参与 等方面产生影响。
关于班级环境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害羞儿童的适应,目前仅有的几项研究发现,当班级具有较消极的情感氛围时,具有焦虑独处特征的儿童会更容易出现抑郁、同伴排斥、较少的行为参与等适应问题。
班级地位等级性和班级攻击规范是评估班级环境的两个重要特征。
其中前者是指班级内部成员地位分布的均等程度,后者是指班级内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以及成员们对攻击行为的态度等。
以往研究发现, 在地位等级性较高的班级,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如欺凌行为,以及遭受到关系攻击等。
03
关于班级攻击规范的研究则可以发现,当班级成员对攻击行为有着更积极的态度时,个体更有可能去欺凌他人,而更不可能做出保护他人的行为。
但对于班级地位等级性和班级攻击规范是否会影响害羞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目前尚未有研究进行充分探讨。
考虑到之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班级环境的特征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班级地位等级性和班级攻击规范对害羞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进行探究。
这对于研究影响害羞儿童的环境机制,以及在将来的实际校园生活中对他们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害羞的概念
Cheek和Buss认为害羞分为情感和行为两个成分,一方面害羞人群在社交情境中,内心会出现紧张和尴尬等令自己不适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外部表现出目光回避、行为抑制等。
相似地,国外研究人员Rubin把害羞定义为在面对社会新事物,或是感知到会得到他人的社会评价时,所表现出来的 警惕不安,以及拘谨不自在 的行为。
此外,以往研究中也有使用到一些和害羞意思相近的概念,如行为抑制和焦虑性独处等关键词语。
前者强调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气质类型,这类儿童在面对新异刺激时往往会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性,以及较为消极的情绪。
后者是指在和熟悉的同伴一起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沉默寡言、独处行为等,更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
以上的概念或定义都只谈到了情感和行为两方面,没有涉及害羞的认知成分。
04
有国外研究者Asendorpf提出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两个维度,认为个体有四种不同的社交动机状态,进而把社会退缩划分成了不同的子类型。
其中 害羞儿童拥有“高趋近——高回避”的交往动机冲突特征,即内心想要和同伴们进行社会 互动,但又常常因为焦虑和害怕的原因而难以实现。
因此这些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些带有抑制性的趋近行为,而较少表现出来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
与之相对应的,具有“低趋近——低回避”交往动机特征的这一类型的儿童被称为 “社交淡漠”, 具有“低趋近——高回避”交往动机特征的这一类型的儿童则被称为 “社交回避”。
为了对儿童的害羞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各方面有更全面的考察,研究人员从动机的角度 对害羞做出的解释,来作为研究中害羞的定义。
害羞的成因
关于害羞的成因,目前尚未有定论。以往的研究者们发现这其中可能既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但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 害羞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大。 如Thomas和Chess提出了气质的九个维度,并根据测量的结果,把刚出生的婴儿划分成 “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三种类 型。
其中,迟缓型婴儿占总体的15%左右,他们的特点是总是表现得很安静,而且在面对没有见过的新事物和新刺激时会有退缩的行为,同时也伴随着消极的情绪,这与害羞儿童的外在表现是有共通之处的。
相似的,还有研究者Kagan在气质上把新生儿分为 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两种,并根据他进行的追踪研究的结果,认为极端的抑制型气质是保持不变的。
此外,Cherny对双胞胎婴儿从14个月到20个月也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遗传对害羞的影响要远大于环境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后天因素,如 父母、同伴等也有可能会影响儿童害羞的形成。
有相关研究发现,父母的消极教养行为,如过度保护和敌对反应,都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退缩行为。
在对中国儿童进行的纵向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随着时间的变化,儿童害羞的程度存在着保持稳定、增长、下降等不同的发展轨迹,且同伴关系对于害羞轨迹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具体而言,受同伴喜爱程度更高的儿童,害羞程度下降的可能性更大而上升的可能性更小。可见,尽管害羞存在生物学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然是具有可塑性的。
05
心理与社会适应
适应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外界环境要求的过程。其中,心理适应是指个体令自身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达到平衡,从而获得生活满意感和幸福感的过程,常用于反映儿童心理适应状况的指标有抑郁、孤独感、自尊等。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让自身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的过程,常用于 反映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指标有社交能力、同伴关系、外化行为等。
抑郁的概念
抑郁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多数个体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其主要特征有心境低落、忧郁悲伤、对活动失去兴趣等。
根据程度上的由轻到重,研究者们把抑郁情绪分为以下三类:
(1) 抑郁心境,主要的表现有心情上的忧郁、不开心,同时还可能伴随着害怕、厌恶、愤怒、内疚等其他消极情绪。个体的行为上也可能出现 焦虑、退缩 等特征。
(2) 抑郁症状,主要是在抑郁心境的基础上,个体会在头脑中产生更多消极的思维模式,如时常感到自我无价值、被他人抛弃、害怕做错事等。
同时,个体也会有 哭泣不止、社交困难、躯体化症状 等外在表现。
(3) 抑郁障碍,相比于前两者,抑郁障碍的患者忧郁心情的维持时间更长,有时甚至一整天。
患者的个人功能也有所损害,对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如出现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对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乃至行为。
06
抑郁对儿童的影响
目前抑郁已成为当代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 在青少年阶段,抑郁程度呈随年龄上升的趋势,在15- 20岁达到顶峰。
另外,近年来国内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群体中抑郁情绪的检出率较高,从9.9%到38.3%不等,可以看到青少年抑郁的问题不容小视。
抑郁情绪会给儿童青少年的适应问题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除了在抑郁的概念中已经提到的,抑郁往往伴随着焦虑、低自尊等内化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尽管传统上都认为同伴关系不良会导致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产生,但有研究者指出,抑郁也可以成为同伴关系问题的先导因素,即由“症状”驱动“问题”。
以往已经有研究表明了这种影响路径的存在,例如Krygsman和Vaillancourt在对青少年从5 年级到12年级进行追踪研究后发现,抑郁能够正向预测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反之则不可。
还有研究显示, 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都能够预测同伴侵害的发生。
另外,抑郁情绪也会加剧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做出自杀行为的风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抑郁也具有延续的效应,会导致个体成年后罹患抑郁障碍的几率上升。
应对策略的概念
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或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Roth和Cohen把应对策略分成两大类:
(1) 趋近策略,即采取直接面对压力源的方式进行应对。
(2) 回避策略,即采取远离压力源的方式进行应对。二者都既包含了认知成分,也包含了情感成分。
后续研究人员Causey和Dubow又在此基础上对两大类应对策略进行了细分,其中趋近策略包括有:
(1) 寻求社会支持,即去寻求身边其他人的帮助,如告诉朋友或家人发生了什么,以及寻求他们的建议等。
(2) 解决问题,即试图去化解所面对的困难,如尝试去想出解决方案,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等。
07
回避策略则包括有:
(1) 远离应对,即在心理上与所遭遇的消极事件保持距离,如当作事情没有发生过、拒绝回想等。
(2) 内化应对,即过度关注自己出现的消极情绪,如担心、对自己生气、不和别人说话等。
(3) 外化应对,即以表现出破坏性行为的方 式来进行回应,如大吼大叫、扔东西等。
同伴侵害对儿童的影响
同伴侵害是在全球各国校园内都普遍发生的现象,会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国内的研究发现,报告自己有过同伴侵害经历的儿童占总体的比例为1.5%到38.9%不等。
以往有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同伴侵害是儿童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风险因子,如抑郁、焦虑、孤独感、低自尊等。
例如, Barchia和Bussey在其研究中发现,同伴侵害通过影响社交自我效能感、反刍这些反映内部心理状态的指标,进而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程度。
国内的研究则发现, 同伴侵害会导致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增多,进而抑郁的程度也会上升。
因此,同伴侵害也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的问题,如学业成绩下降等。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儿童,有遭受过同伴侵害经历的儿童,攻击行为水平会更高,尤其是反应性攻击。
比起其他儿童,具有害羞特征的儿童有着更高的焦虑敏感性,在面对压力,尤其是人际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社会无助感以及强烈的生理反应等, 对成年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当具有焦虑独处特征的儿童同时受到同伴排斥时,相比于其他没有遭受这样经历的同类儿童,他们之后更可能保持较高的焦虑独处和抑郁水平,表明了“素质——压力交互模型”对这类儿童的适用性。
考虑到班级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害羞儿童对于环境的高敏感性,研究人员推测在具有消极环境,及人际压力较大的班级,害羞儿童会出现更多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
就班级地位等级性这一特征而言,在地位等级性更高,成员地位更不平等的班级,学生们会更崇尚使用攻击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无疑是一种人际压力的体现,对于不善于保护自己,容易成为他人攻击目标的害羞儿童来说是更不利的。
就班级攻击行为的规范凸显性这一特征而言,以往研究已经表明在攻击行为规范凸显性更高的班级,攻击行为的同伴影响效应更强。
关键词: